“哆啦A梦”这个经典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少年,带着情怀观看的中国观众也跟随着儿童节的到来和孩子陷入到了童年的狂欢当中。
一,哆啦A梦在中国的传播
《哆啦A梦》首次以孩童的视角展现了孩子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带着眼睛一脸严肃的班主任,养家糊口的爸爸,脾气暴躁的妈妈,让人永远也学不完的学业和功课,都是那个时代孩子们熟悉又倍感亲切的生活,深受中国儿童的喜爱。
2015年,哆啦A梦系列动画作品《伴我同行》在全国上映,画面由 2D 变为了 3D,经典故事熟悉的展开,创造了5天斩获3亿票房的佳绩,排到了全国票房榜首。
“成人化”之路
《伴我同行》的成功,也深刻地影响着《哆啦A梦》在日后的发展。
让人惊喜的是,这部动画采取了和以往“低龄化”风格完全不同的作风,《哆啦A梦》系列电影开启了成人化的道路。宣传海报中,新宿车站内,水彩的笔触涂抹出如梦似幻的纯真世界,忍不住让人驻足和停留;
随后,也打开了这一视觉风格的推广道路,18 年浩瀚的海洋与 19 年柔美的月光,都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感赋予了《哆啦A梦》新的内涵和活力。
中国观众的带动作用
哆啦A梦的IP所带来的价值效应和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分不开的。
在1987年,中国的几个出版社在没有取得著作权的情况下,先后使用刊登了漫画版的《哆啦A梦》,但是当时的译名却叫做“叮当猫”、“机器猫”等名字;
怀旧情怀:从梦幻到现实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观众都是看着《哆啦A梦》的电视和漫画长大的,对于这部动画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怀。电影中的很多形象都是非常鲜明的,如贪玩懒惰的大雄、可爱的优等生源静香、强壮有力暴躁粗鲁的刚田武、家境富裕却娇生惯养的骨川小夫等,当时的观众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缩影,这样的成长陪伴,影响力是很大的。
二,《哆啦A梦》系列电影对我国动画产业的启示
1,塑造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经典形象
分析我国的动画产业,从2010年开始到2018年,十年来,我国的动画产业一直保持在20%的增长率,也逐渐进入到了转型和求质升级的状态中。
近几年来,中国的动画作品逐渐在摆脱“低龄化”的风格,也展现出了很多具有中国风格的经典形象,比如《大圣归来》中的大圣,《白蛇缘起》中的小白,整个动画电影市场不再只是“喜洋洋”和“熊出没”的天下。
根据目前对于少儿喜欢的动画角色中发现,60%是日本的,30%是欧美的,只有10%是国产的,有日本的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海贼王、樱桃小丸子、宝可梦、龙猫等。
在海外,最具有中国风格的动画角色是孙悟空和“熊大熊二”,而我国动画产业正处在转型和质变的重要时期,如果将提升动画的整体质量,打造具有识别性的IP形象作为主要努力方向,才能从本质上提升动画形象的精髓和灵魂。
2,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精品
《哆啦A梦》作为日本最为成功的动画IP之一,主要是因为创作过程中对于内容的精准把控和对故事细节的严苛展现。
虽然属于科幻动画,但是总体的构思和想象并非荒诞离奇,在整体的画面呈现中,有关于民族的文化呈现,比如日本风格的街道,建筑,服装以及生活方式,比如动画人物爱吃的生鱼片等,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能够做到对于儿童观众的寓教于乐。
我国具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在对思想内涵的挖掘上还是有诸多想象的空间,在艺术作品中体现文化内涵是一个很重要的创作机遇。
3,取长补短,见贤思齐
2016年是我国动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我国电商巨头企业主导的动画作品进入到了日本的主流媒体,由腾讯动漫和日本动画企业联合制作的动画作品《灵剑山》在日本的主流电视媒体播出。
一个民族的动画产业是一种文化力量,而日本的《哆啦A梦》之所以能够成功,和其动画产业的系统化,制作的精良化是分不开的。我们也相信,通过借鉴和学习“他山之石”,也可以制作出如同《哆啦A梦》一般的闻名世界的中华特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