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么时候,《萤火虫之墓》都一定会稳居催泪电影榜单之上。这部出自前几年过世的动画大师高畑勋之手的动画作品,拥有让人"从头哭到尾"的感染力,欣赏前,请务必备好纸巾。
侵略方的百姓
电影的开端,就是主人公居住的地方,遭遇了空袭。所以的居民都在仓皇逃窜,刺耳的警报声不绝如缕。主人公清太先行背着妹妹节子离开,在爆炸中和妈妈走散。等到再一次看到她的时候,是在医务室,妈妈全身缠着白纱带,缝隙间渗出鲜血。
原著中,还细致地描写道:"那些伤口已经开始腐烂生蛆。"这一幕,是年幼的清太无法承受的。他向妹妹隐瞒了妈妈的死讯,带着她投靠亲戚。
但是亲戚终归只是亲戚,没过多久,清太就感受到了他们对自己和妹妹的嫌恶。于是,他带着妹妹离开了那里,打算靠自己养活妹妹。这种生活虽然自由,却异常艰苦,快乐的期限非常短暂,紧随其后的,是饥饿的折磨,还有死神的来临。
战争揭露的人性
要说最讨厌的角色,清太的阿姨一定会高票当选。
清太和节子刚来不久,就找到了母亲埋在废墟下的遗物,里面有钱财,衣物,和粮食。阿姨看到这一切,还非常高兴,拿着那些衣物去当铺兑换东西,作为清太和节子的在自家居住的生活费。
随着可变卖之物的减少,阿姨的脸色也越来越难看。她开始非常刻意偏袒自己的女儿,把兄妹二人当做累赘,言语间充满了嫌弃。
她说,日本最近的动荡局势,让他们一家也面临缺吃少穿的危机,所以没办法很好地照顾兄妹二人。理智地看,阿姨并不是在找借口。
虽然目前来看,他们家的生活秩序依旧稳定,没有遭遇到太大的影响,但战争的阴云已经飘到了头顶的天空。可怕的不仅是面临危险的时刻,更是危机到来前,人心因为恐慌而变质。
阿姨不是普通人,应该也算是和清太他们除了父母之外的至亲之人,在灾难面前,也只能选择自私。无端的冷漠是恶毒,有因的冷漠是无奈。
谁之罪?
《萤火虫之墓》是一部一直都有争议的作品,它的出现,并没有让所有的人都去同情侵略后方的民众。
他们对电影的质疑,贡献了一个经典的论题:给杀人者递刀的人,有没有罪过。
有人说,他们完全可以组织起来,一起去反对发起战争。也有人说,不是所有的群众都有着发动光荣革命的勇气,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对他国领土上的人的悲惨遭遇感同身受。
讽刺的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男人们外出所做的,究竟是怎样违背人伦和道义的事。甚至在清太的眼中,爸爸一直都是一个英雄,为国争光的大英雄。普通百姓不会去质疑,他们只会按部就班好好生活,为西边的战场输送战争物资。
从本质上来说,他们和在奥斯维辛按下焚尸炉按钮的德国人是同一种人。对德国人来说,操作每一种器械的开关,都只是普通的工作,而这些日本的民众也很疑惑:我们都是按照命令生产枪支弹药,怎么就有罪了呢?
被权力包裹的欲望
这个答案,是清太想知道的。爆炸过后,他背着妹妹回到剧中的村庄,昔日的美丽在此时已经荡然无存。虽然他从没有说出口,但他一定会疑惑,为什么他们会遭遇这一切。
中国的百姓其实也很想问,为什么我们会遭遇这一切。
因为权力的顶端站错了人。日本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当时的生产力已经步入世界前列。国家良好经济的实现,让顶端的人开始对自己的国土面积不满,开始觊觎他们眼中的蛮夷之地。
没有民众敢质疑他们的野心,甚至还被他们洗脑: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人,可以留名靖国神社,被万人供奉。一小撮人的欲望,煽动起了所有人的欲望,把丑恶无限放大。
站在权力顶端的是人,有自己的欲望和缺点,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某一个决定,到底出自善还是恶,到底是对还是错。没有办法反抗,连无知稚子都被迫成为参与者。
清太真的只是个孩子
"他为什么不继续待在阿姨家呢?为什么一定要为了可笑的尊严出去闯荡呢?"对于这种说法,我想表达的是,清太的原来的家庭条件,其实挺好的,一点也不比姨妈差。
我们可以看到,在刚开始,所有人都慌不择路时,清太的妈妈并不慌乱。她穿着得体,坐在屋檐下等到儿子埋好细软。在军官丈夫的庇护下,一家人并没有参与务农,像普通的城市家庭,不愁吃穿。
这样的清太来到姨妈家后,显然无法接受这种巨大的落差。而且有个关键的点在于,连我们都能感受到姨妈家令人窒息的氛围,身处其中的小男孩清太又会怎么觉得呢?阿姨的女儿,和丈夫依旧可以正常生活,但从未关心过一次这两个孩子,如果姨夫真的愿意抚养,阿姨的神情会一直保持冷漠吗?
还有批评的声音说,清太一直都只是陪着妹妹玩,从不劳动,只会干着些偷鸡摸狗的事。且不说清太从小就从未经历过自己劳动的过程,更何况,他的母亲也许从未教导过他,怎么去另起炉灶,甚至是在没有任何庇护下生活。
我在想,如果真的要体现一种争议,为什么高畑勋要让主角是两个小孩子。如果真的是要展现人在战争无知的人类,让两个成年人来演绎,不是更深刻和讽刺吗?
有没有可能,那些高深的猜测其实并不是他想要表达的。电影的主旨,就是战争中的催泪的无可奈何。